應徵新東家職位、職缺總被問辭職理由,生涯規劃、家人健康、工作內容理念、進修學業或創業等因素常是表象

面試工作「前公司主管壞話」儘管說?人資大神秒解離職原因難題

面試工作「前公司主管壞話」儘管說?人資大神秒解離職原因難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方格子VOCUS
日期:2022-08-31

近期蠻多轉職的面試來諮詢,關於在求職時被問到「離職原因」的應答,蠻多朋友不知道該怎麼應付這題目。對此,我的想法可能有別坊間大部分面試教戰守則提出的建議觀點,不適用於每個朋友的背景與習慣,若你在網路或身邊親友建議中,得不到願意採納的方式,不介意多閱讀一些新方法的朋友,也許能參考看看。

在過去做人資系統的導入時,有一項選單,要經過與客戶窗口的人資盤點討論後,再把它匯入進去系統,這功能叫做離職申請單。

其中一個橋段,叫做表列公司常見的離職原因,讓提出申請的員工能依清單去選取,這樣一來,有利於後續離職原因的統計跟分析,也因為這樣,希望透過這項好的盤點跟設計,讓員工盡量不要填到「其他」的選項,經過幾十間企業的討論經驗,這項清單的常見選項有:

原本想再寫上「待遇不如預期」,但實在是廢話,所以直接略過。

題外話一下,蠻多人資夥伴想把這項清單描述的相當詳細,比如說,家人原因後,想再加上子選項,如「家人生病需要照顧、有生子計畫、舉家搬遷交通不便、家人認為不適合等」,如此一來,就更容易一目了然原因的分布,也比較不籠統。

不過離職面談時,比較能切重要點並深入詳談,我相當樂意做這樣的討論與導入,但問題是,真正原因都藏在表象背後,一般來說這樣的統計數據意義不大,做例行性報表用而已。

各家企業在離職原因上,有千百萬種選項,這些原因都是經過濾後衍生到最後的結論之一。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83%主管令高層失望!經理職場20大污點,工作忙更陷中年危機?

事實上,最根本的源頭始終來自主管,起因總圍繞在主管身上,可能不是你的直屬主管,那或許就是你的二層主管,總之離不開頂頭上司那條主故事線。

在你深深嘆完一口氣後的娓娓道來,所有讓你遭受委屈的故事主角,90%都會回到主管上,然後你會發現,在離職申請單上,表列出「主管因素」的企業,你這輩子可能都遇不到,哈哈,要是有,人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如何在面試時,好好聊聊離職原因?

在面試框架能容許的最大限度內,展現最客觀的坦承

OK,這一串好像看得懂又看不懂的詞意,到底在說甚麼?其實,重點在於坦誠,客觀的坦承。

事實上,會這樣建議重點,來自於在那個場景中,坐在你對面的那位面試人員(也可能是視訊),他們都是面試專家,必須要先有這樣的認知,才會讓你在整個敘述離職原因的過程中,無須想方設法修飾你的說詞,影響你在應答時的專注力,進而讓面試人員對你留下疑慮的印象。

可能預見的狀況是,當你想去掩蓋離職原因真正的核心來自「主管的問題」,進而提出其他不著邊際的理由時,相信是因為有不少人跟你說過,要是提到前公司主管的問題,可能會讓面試人員認為「嗶嗶!這是在攻擊前主管或前公司」。

這也許會讓面試人員對你的表現扣分,他們開始擔心你之後在公司任職後,也可能去向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散布這類負面消息,影響到公司聲譽及形象,所以此舉絕對要避免等等之類的觀點,因此你只好選擇,小心翼翼的試圖躲開這類的直球回答。

延伸閱讀

畢業生PM工作履歷每投必中?大學沒教3件事害職場新鮮人零面試

不過,他們都是面試專家,再次強調。

所以當你認為平安順利回答後,就能再進入下一道題目而鬆一口氣時,他們可能立刻再用不同的問法,再問你一次相同問題,或經過下幾道題目後,再回過頭來問同樣題目。

因為專業的人資或閱人無數的主管,他們不會輕易放過動機過於薄弱的理由,若他們認為重要,自然不介意多問幾次,也因為他們察覺得出來,當屢次用不夠豐富的動機去嘗試填補那個原因,這場面談就會逐漸失控,累積愈來愈多疑問後,取而代之的是,匆匆帶過下幾道題目,並走完面試流程。

可以選擇坦承的原因

第一,因為論述前主管,而被貼上攻擊前公司與前主管的負面評價,坦白說,這對面試人員不是最要緊考量的事,所以無須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扣分,而避免談論。

常常在面試的主管或人資,不會因為談論主管是離職原因,進而感到應該扣分,這次只是聽過無數次面試者,說過相同原因的其中一次,簡單來說是見怪不怪,也是常見的核心原因。更殘酷的說,你不是最特別的那位。

第二,你跟前主管的愛恨情仇不關他們公司的事情,面試人員不會把重點放在前主管身上,以及他是怎樣的為人,說真的沒那麼在乎(頂多當八卦談論)。

延伸閱讀

面試穿合身白T不得體?她應徵穿這樣,女主管嗆:要露別來這露

做為公司招募的把關者,他們在乎的是,當你願意坦誠表達這個核心原因時,我們如何在可預見的情況中,避免相同風險再次發生,在哪樣的條件背景下,你會因為與主管的不愉快,而再次發生離職情形。

所以他們會把問題,圍繞在你為何無法適應主管風格、你希望主管怎麼跟你溝通、你有甚麼地雷、對此你做了哪些調適等等。

此時,人資可能開始在腦中盤算,若A主管跟你共事,並描述可能發生的場景來讓你回答,當作參考你,並了解你本人被領導及共事的合適模型,再來判斷你適不適合這主管及這個Team。

如果是主管,則會把自己的管理風格與之核對,有疑慮的地方會再跟你確認幾遍。

哦,對了!蠻多面試人員的做法,是探詢你面對主管適應的問題解決能力,但我不太信這套,探討深度會使之離題,所以以後再說。

取自Unsplash。攝影者Mimi Thi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imi Thi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客觀坦承的做法

上面提到面試框架容許的最大限度,指的是每場面試場景都不同,面對的面試人員、主管、面試形式(可能是團體、多人),都可能產生許多突發事件與應變取捨,必須由面試者自行因應當下的情況,並加以判斷,好比觀察對方態度(客氣/傲慢)、行為(親切/高壓)、形式(視訊/實體),來做到展現自我的最大限度,不卑不亢的表達想法。

接著是如何談論主管因素,其原因主要是不滿、不合、溝通不良、無法被理解、被束縛等等,其實我相信,每位曾經在慎重選擇這份工作後,卻因為這些原因而決定離開公司的人,這段過程是非常煎熬跟痛苦的,因為這會間接投射自我的否定(否定當初的選擇)。

所以大多數人肯定是為其努力過掙扎過,更試圖改變自己過,但到頭來,仍然無法跟主管一起共事,甚至衍生出所有問題全歸咎於自己的情況。

因此坦承的最重要關鍵是,你能不能允許自己接受現況的客觀事實是:你努力過了,但無法改善任何情況,其中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合。

對前主管的萬般埋怨,也無法改變對方,你本身的價值,不會因為這個人而降低。

所以對此問題的說法,只有好好梳理內心的情緒,並將整段當時離職的心理歷程,好好客觀記錄下來,或許理解前主管的內心掙扎很難辦到,不過雙方可能都認真努力過了?這答案,永遠不可能知道。

總之,若能坦然面對且認同現況,當自己內心確實這樣認為,在你回應這道題目時,整個對白敘述就相對客觀且真誠、你沒刻意躲避、也不掩蓋或說謊,展現的就會離「攻擊前主管」「攻擊前公司」的負面形象遠遠地,與此同時,你的真誠還會被看見。

畢竟客觀的真誠,相對是雙方日後合作很重要的開端,每段媒合,都不希望是短暫的合作關係,在資訊藏不住的世代這一點更顯重要。如果用這道題目刻意為之的積極展現與正向態度,誰會信呢?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蔡柏樺,原文《面試被問離職原因怎麼辦?》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發現慣老闆用人4大「情勒思維」快跑?企業缺工人才難留等出局
準時下班被老闆黑、請假看主管臉色!台灣公司職場潛規怎來的?
職場菜鳥遇前輩態度差好憋屈!大神授「新人心機術」收服奧老鳥
方格子VOCUS

方格子VOCUS

方格子VOCUS 是一個新型態的創作與交流平台,提供無廣告、乾淨簡潔的創作及閱讀空間,也致力於讓有料有趣的內容獲得收入回饋,開創多元的收費機制,幫助創作者實踐夢想。 目前已經有每月200萬個非重複訪客、20萬會員以及2萬位以上的創作者,在這裡盡情享受創作與交流,分享他們的知識和想像。如果你喜愛閱讀,渴望聽見多元聲音,更不應該錯過這些精彩內容!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