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做人資系統的導入時,有一項選單,要經過與客戶窗口的人資盤點討論後,再把它匯入進去系統,這功能叫做離職申請單。
其中一個橋段,叫做表列公司常見的離職原因,讓提出申請的員工能依清單去選取,這樣一來,有利於後續離職原因的統計跟分析,也因為這樣,希望透過這項好的盤點跟設計,讓員工盡量不要填到「其他」的選項,經過幾十間企業的討論經驗,這項清單的常見選項有:
原本想再寫上「待遇不如預期」,但實在是廢話,所以直接略過。
題外話一下,蠻多人資夥伴想把這項清單描述的相當詳細,比如說,家人原因後,想再加上子選項,如「家人生病需要照顧、有生子計畫、舉家搬遷交通不便、家人認為不適合等」,如此一來,就更容易一目了然原因的分布,也比較不籠統。
不過離職面談時,比較能切重要點並深入詳談,我相當樂意做這樣的討論與導入,但問題是,真正原因都藏在表象背後,一般來說這樣的統計數據意義不大,做例行性報表用而已。
各家企業在離職原因上,有千百萬種選項,這些原因都是經過濾後衍生到最後的結論之一。
事實上,最根本的源頭始終來自主管,起因總圍繞在主管身上,可能不是你的直屬主管,那或許就是你的二層主管,總之離不開頂頭上司那條主故事線。
在你深深嘆完一口氣後的娓娓道來,所有讓你遭受委屈的故事主角,90%都會回到主管上,然後你會發現,在離職申請單上,表列出「主管因素」的企業,你這輩子可能都遇不到,哈哈,要是有,人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OK,這一串好像看得懂又看不懂的詞意,到底在說甚麼?其實,重點在於坦誠,客觀的坦承。
事實上,會這樣建議重點,來自於在那個場景中,坐在你對面的那位面試人員(也可能是視訊),他們都是面試專家,必須要先有這樣的認知,才會讓你在整個敘述離職原因的過程中,無須想方設法修飾你的說詞,影響你在應答時的專注力,進而讓面試人員對你留下疑慮的印象。
可能預見的狀況是,當你想去掩蓋離職原因真正的核心來自「主管的問題」,進而提出其他不著邊際的理由時,相信是因為有不少人跟你說過,要是提到前公司主管的問題,可能會讓面試人員認為「嗶嗶!這是在攻擊前主管或前公司」。
這也許會讓面試人員對你的表現扣分,他們開始擔心你之後在公司任職後,也可能去向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散布這類負面消息,影響到公司聲譽及形象,所以此舉絕對要避免等等之類的觀點,因此你只好選擇,小心翼翼的試圖躲開這類的直球回答。
不過,他們都是面試專家,再次強調。
所以當你認為平安順利回答後,就能再進入下一道題目而鬆一口氣時,他們可能立刻再用不同的問法,再問你一次相同問題,或經過下幾道題目後,再回過頭來問同樣題目。
因為專業的人資或閱人無數的主管,他們不會輕易放過動機過於薄弱的理由,若他們認為重要,自然不介意多問幾次,也因為他們察覺得出來,當屢次用不夠豐富的動機去嘗試填補那個原因,這場面談就會逐漸失控,累積愈來愈多疑問後,取而代之的是,匆匆帶過下幾道題目,並走完面試流程。
第一,因為論述前主管,而被貼上攻擊前公司與前主管的負面評價,坦白說,這對面試人員不是最要緊考量的事,所以無須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扣分,而避免談論。
常常在面試的主管或人資,不會因為談論主管是離職原因,進而感到應該扣分,這次只是聽過無數次面試者,說過相同原因的其中一次,簡單來說是見怪不怪,也是常見的核心原因。更殘酷的說,你不是最特別的那位。
第二,你跟前主管的愛恨情仇不關他們公司的事情,面試人員不會把重點放在前主管身上,以及他是怎樣的為人,說真的沒那麼在乎(頂多當八卦談論)。
做為公司招募的把關者,他們在乎的是,當你願意坦誠表達這個核心原因時,我們如何在可預見的情況中,避免相同風險再次發生,在哪樣的條件背景下,你會因為與主管的不愉快,而再次發生離職情形。
所以他們會把問題,圍繞在你為何無法適應主管風格、你希望主管怎麼跟你溝通、你有甚麼地雷、對此你做了哪些調適等等。
此時,人資可能開始在腦中盤算,若A主管跟你共事,並描述可能發生的場景來讓你回答,當作參考你,並了解你本人被領導及共事的合適模型,再來判斷你適不適合這主管及這個Team。
如果是主管,則會把自己的管理風格與之核對,有疑慮的地方會再跟你確認幾遍。
哦,對了!蠻多面試人員的做法,是探詢你面對主管適應的問題解決能力,但我不太信這套,探討深度會使之離題,所以以後再說。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imi Thi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上面提到面試框架容許的最大限度,指的是每場面試場景都不同,面對的面試人員、主管、面試形式(可能是團體、多人),都可能產生許多突發事件與應變取捨,必須由面試者自行因應當下的情況,並加以判斷,好比觀察對方態度(客氣/傲慢)、行為(親切/高壓)、形式(視訊/實體),來做到展現自我的最大限度,不卑不亢的表達想法。
接著是如何談論主管因素,其原因主要是不滿、不合、溝通不良、無法被理解、被束縛等等,其實我相信,每位曾經在慎重選擇這份工作後,卻因為這些原因而決定離開公司的人,這段過程是非常煎熬跟痛苦的,因為這會間接投射自我的否定(否定當初的選擇)。
所以大多數人肯定是為其努力過掙扎過,更試圖改變自己過,但到頭來,仍然無法跟主管一起共事,甚至衍生出所有問題全歸咎於自己的情況。
因此坦承的最重要關鍵是,你能不能允許自己接受現況的客觀事實是:你努力過了,但無法改善任何情況,其中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合。
對前主管的萬般埋怨,也無法改變對方,你本身的價值,不會因為這個人而降低。
所以對此問題的說法,只有好好梳理內心的情緒,並將整段當時離職的心理歷程,好好客觀記錄下來,或許理解前主管的內心掙扎很難辦到,不過雙方可能都認真努力過了?這答案,永遠不可能知道。
總之,若能坦然面對且認同現況,當自己內心確實這樣認為,在你回應這道題目時,整個對白敘述就相對客觀且真誠、你沒刻意躲避、也不掩蓋或說謊,展現的就會離「攻擊前主管」「攻擊前公司」的負面形象遠遠地,與此同時,你的真誠還會被看見。
畢竟客觀的真誠,相對是雙方日後合作很重要的開端,每段媒合,都不希望是短暫的合作關係,在資訊藏不住的世代這一點更顯重要。如果用這道題目刻意為之的積極展現與正向態度,誰會信呢?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蔡柏樺,原文《面試被問離職原因怎麼辦?》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