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南萬華古名為「加蚋仔」嗎?六庄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葉書維是萬華在地人,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為地方規劃導覽、攝影展,近期還推出實境遊戲,帶領更多人認識加蚋仔。
其實,葉書維最初也不是一股腦就栽進這些推廣住地的活動。
六庄文化發展協會成立於2016年,葉書維隔年才加入,剛開始純屬聯誼性質,成員們下班後吃飯、聊天,交流生活。漸漸地,大家發現成員跨足多元工作領域,包括藝術、公關、教育、社區規劃師、在地店家老闆等等,「原來大家都是『兼業者』」。
葉書維和夥伴們開始利用下班時間田野調查,蒐集許多加蚋仔的文史資料,再透過在地店家傳播資訊,加蚋仔的過往面貌慢慢浮現。
圖/取自六庄FB
2021年,六庄文化發展協會推出首款解謎實境遊戲,闡述當地東園街的歷史故事,以手機做為闖關媒介,愈來愈多人認識古街道上承載的豐富記憶。
葉書維希望加蚋仔地區的居民透過許多軟知識、硬知識,加熱原本冷冰冰的人際關係,進而產生對家鄉的認同。
由於協會累積大量資料庫,近期也推出「數位化博物館地圖」,在Google Earth建立地標,包含各式各樣的聲音、影像,同為協會成員的小學老師就以此為教材,師生一起認識加蚋仔。
驚喜的是,學生再以他們的視角,蒐集更多影音,「資料雙向流動,讓數位化地圖更活化了。」
圖/取自六庄FB
葉書維也分享一個故事,某天在路上看見一位50多年沒有返鄉的長輩,詢問她是否認識「八張犁一位姓周的人」。他反射性地提供訊息並指引方向,對方相當驚訝,因為年輕人居然知道八張犁,「我幫他找到回家的路,見到想見的人,覺得更有使命感。」
「有熱情能為地方燃燒,就盡量燃燒吧!」原本專攻台灣文化的葉書維,正職做不到在地文化連結,利用兼職的時間全力以赴。
圖/葉書維與黃麗庭分享兼業者如何實踐地方創生,王筱慈攝影
同樣燃燒自己為家鄉揭開傳統文化底蘊的黃麗庭,從小就讀美術班,大學順應家人建議,選擇建築系,畢業後成為上班族,過著平凡的生活。
但她時常自問:「讀好學校、努力賺錢,就會幸福嗎?」她發現自己被刻板印象束縛,於是有了首次逐夢的想法。
黃麗庭拼了命投遞履歷,終於一圓進入台北的創意設計公司,實現「台北夢」,再透過一次次專案,累積自己的策劃專業能力。
她舉例,永和的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萬華一碼村等等,原本都是閒置空間,經過空間整理與設計,不僅舊物新生,更成為人群聚集的地方。
圖/取自一碼 IMMA - 人與物的再生基地FB
一次因緣際會,讓黃麗庭動念再次逐夢。她說,國小同學在嘉義經營工作坊,有感當地東市場許多攤販被迫離開,市場正在轉變,象徵文化消失,她受邀返鄉,一起參與空間與活動規劃。
只是,台北的正職該怎麼辦?黃麗庭大膽地成了「先行者」,向公司提案,每週5天的上班時間,挑選某些時段返鄉。
不僅提案成功,更促使公司思考,未來若有更多往返兩地的員工,應如何設計工作機制。
如願返鄉的黃麗庭,不僅深感市場文化沒落,也企圖修補較為疏遠的親情,「我不只想回嘉義,而是想回我的家。」
圖/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取自諸羅設計塾FB。
利用自身設計專業,黃麗庭與嘉義的工作夥伴規劃「東青無眠24點鐘」,透過歷史照片、動畫放映、創作藝術,複製東市場百年發展意象,也重溫專屬嘉義人獨特的記憶。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創新中元普渡辦桌,黃麗庭說,嘉義的普渡不僅限於初一和十五,而是一場長達一整個月的「輪流普渡」,他們邀請在地人氣名店聯手出攤,打造嘉義式的盛情辦桌。
圖/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取自諸羅設計塾FB。
經歷一連串家鄉的文化洗禮,黃麗庭坦言,台北、嘉義往返的生活,讓她面臨選擇,除了難以維繫與台北公司的信任關係,對於嘉義的情感也愈發濃烈。
二地居的生活雖然無法長期經營,卻成了黃麗庭理想職涯的敲門磚。
「有沒有新的方式可以讓大家不要關在同一個地方,或用同樣的時間去計算你的價值?」黃麗庭當初的疑問,或許已取得最適切的答案。
圖/黃麗庭成為台北、嘉義的二地居工作者,王筱慈攝影
《林 事務所》2022年與關注地方議題的《城市學》合作舉辦「創生塾」,以「未來工作的N種型態」為主題,透過講座探討實踐生活理想不同的工作樣態,在各式創生資源遍地開花與地方缺工的時代,希望人人都能嘗試跳脫既有的工作認知。
同時,《林 事務所》創辦人林承毅也致力推動地方創生,除藉由旅行、職業、書籍產生更多連結外,也運用新科技與新概念導入地方生態,進一步成為地方的關係人口,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