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青年局平均35歲!全台唯一「港都KTV」包廂爆棚吸世界目光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Theo Eilertsen Photography。(示意圖) 高雄正值轉型關鍵,亞洲新灣區與半導體產業陸續落腳,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拷問著城市:如何留住青年。在此節點,35歲林楷軒從北漂遊子成為全台最年輕一級首長,翻轉自身職涯之際,也致力為雄青鋪設成長大道。上任半年他便推動「雄青資源」平台,將分散各局處的資訊整合為七大類,助人才從找資金、補助到空間、實習一鍵到位。隨後他也搭起校園與職場的橋樑,藉「社團實驗室」與「大港實習」促青年提早跨入實務場域;創業端則以「創業補助+雄挺利」雙箭齊發,累計支持上千團隊。數位力方面,林楷軒則免費開放「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並結合證照、就業媒合與專案補助,讓人才作品集成真本事。同步,高雄還力求將心理健康納入公共服務,讓青年參與不只是口號,而是可衡量的治理歷程,推動港都逐步蛻變為青年城。
初上任高雄市青年局長,林楷軒便深知,青年尋找資源時最怕的就是摸不著門路。於是「雄青資源」平台應運而生,把原本分散於各局處的資訊一次彙整成七大分類,從找資金到尋找實習的機會一應俱全。
且平台上線後,網站月活躍用戶平均破2萬人,有超過三成成功被導流至管道頁面,平均申請時間更縮短至15分鐘。種種數據,不僅凸顯效率的提升,還意味著,青年首次在同一個入口處看見自己可實踐的未來。

然而,路徑清晰只是起點,如何讓年輕人走上培力之路才是挑戰。於是林楷軒將目光也投向「校園—職場」的接軌。校園端,他推動「社團實驗室」,讓人才在學期間就累積企劃、領導與行銷等專案能力。同步於職場端,他以「大港實習」深化社會新鮮人的磨練。
於是自2020年來,高雄已有3480名青年參與計畫,其中七成成功留任;2025年活動還進一步擴大,聯手30所學校與118家企業,共吸引136名外縣市年青年返鄉,當中有六成選擇留下,彰顯出高雄政策正與產業需求密切扣合。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全面開放培養青年新媒體數位力
不過,隨著高雄青年就業藍圖明朗化,林楷軒也意識到,並非所有人都選擇踏入職場,更多人才也渴望踏上創業一途。
如位在旗津的「船說麵包店」,便在「雄挺利」利息補貼支持下,度過最艱困的週轉期,後續靠著電商與品牌輔導終於帶來穩健的業績成長;而鹽埕的「明宏拔絲地瓜」,則經由補助的挹注,更專注於員工培訓,展現出地方青創的多樣性。
各個案例背後的推手,皆是高雄青年局「創業補助」與「雄挺利」的雙箭政策,而目的,正是陪伴年輕人走過草創期,那最艱辛的第一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