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cation正夯,台灣有沒有機會躋進世界級的數位遊牧城市?

Workcation正夯,台灣有沒有機會躋進世界級的數位遊牧城市?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hj barraza。(示意圖)
作者:寶島眼睛
攝影:蔡炆璇
日期:2025-10-28

後疫情時代,「遠端工作」成新常態,「工作地點自由化」更日益普及。於是「旅遊×工作」的混合型模式,即所謂的Workcation(Work + Vacation)快速從個人選擇轉化為城市發展策略。全球各城市不再只是觀光客的短期停留地,而被期待成為工作者、創作者、遠端人才的新聚落。而台灣有沒有機會成為世界級的數位遊牧之城?五大弱點可能阻礙台灣城市的競爭力。

Workcation城市競爭,已在全球開啟

近年來,Workcation城市之所以崛城並成為話題,並非空穴來風。

首先是「指標城市顯現」:例如歐洲一些城市已進入評比榜單,如根據 International Workplace Group (IWG) 的「Workcation 城市指數」,以2025年的排名來說,日本東京就排名第一,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及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則分別位居二、三名,而亞洲都市如韓國首爾和中國北京都有進入十名。

其次,各城市也逐一意會到Workcation的「價值鏈延伸」。畢竟,遠端工作者對城市的貢獻,不僅是住宿與旅遊消費,更涉及創意、知識交流、跨境創業、社群網絡等多維度。這讓城市將「運營Workcation人才」視為新型產業機會。

取自Pexels。(示意圖)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延伸閱讀

「安靜離職」才不是薪水小偷!歐美青年比台灣躺平上班族還廢?

正因為如此,Workcation City的熱潮,也從歐洲延伸到全球。現階段不只歐洲,在亞洲、拉丁美洲、中東亦有城市與國家推出數位遊牧簽證 (Digital Nomad Visa)、遠端工作者友善政策,投入該領域。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不過,當下要成為Workcation城市,可說是機會與挑戰並存。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城市治理、語言文化、社群生態、成本結構等都可能成為瓶頸。

總體而言,全球Workcation城市的爭奪戰已經全面啟動。對城市而言,不再是傳統的「旅遊城市」或「產業城市」角色,而是要打造「生活+工作+旅遊」三位一體的新都市場域。

取自Unsplash。攝影者Tai Bui。(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Tai Bui。(示意圖)

六大元素決定Workcation城市的競爭力

總之,現在要躋身成為Workcation城市,不僅要有自然風景與旅遊資源,更要具備整合工作、生活與旅遊的能力。這包括:

1 .高速可靠的網路與工作基礎設施

由於遠端工作者最基本需求就是穩定且高速的網路、優質的共享辦公空間。研究指出,網路與工作基礎設施是遊牧者選擇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工作可得的空間與移動便利

也就是需要共同工作場域 (coworking spaces)、咖啡廳配合筆電工作的空間、靈活租賃的住宿、交通便利的聯繫都是必要。城市若能提供「在旅途中也能安心工作」的環境,就更具吸引力。

延伸閱讀

「阿呆才去林口買房置產」網勸握3百萬,選台北小公寓更保值?

3. 生活質感、文化/自然資本與旅遊體驗 

Workcation者需要的不只是工時,還有生活體驗,因此宜人的氣候、豐富的文化、可探索的自然、生態/創意景點,才能讓「工作之外」的時間也能成為價值。

4. 政策與法規支持、簽證友善

倘使城市或國家如果提供「數位遊牧簽證」或遠端工作者居留方案、更友善的稅制或行政流程,將有明顯優勢。研究指出,城市需要主動規劃遠端工作者生態、而不只是被動等待。

蔡炆璇攝。(示意圖)圖/蔡炆璇攝。(示意圖)

5. 成本/價值平衡與永續發展

畢竟Workcation是來生活的,因此成本過高將削弱吸引力,所以當地社區、房價、基礎設施都是數位遊牧城市的吸引力之一。

6. 品牌認知與社群生態建構

因為遠端工作者往往尋找「同路人」與社群。城市若能促成遠端工作者的聚落/交流、形成網絡與口碑,就更可能成為長期選擇。

總結上述,Workcation城市具備的不只是「旅遊+工作」的簡單加法,而是一套「工作、生活、旅遊」整合平台,連結城市治理、產業轉型、人才吸引、區域品牌建構。

延伸閱讀

週休三日不如「322、142」哈佛風?谷歌員工不做薪水小偷關鍵曝

台灣是否具備Workcation的城市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具有豐富的自然、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可支撐「工作+生活+旅遊」的整合體驗。在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台灣城市(尤其台北)在亞洲屬前段,有高速網路、共用辦公空間創業氛圍。其次,地理位置在亞洲區域中優異,對於華語圈、東南亞連結、日本、韓國是優勢。

不過,相對的台灣要躋身世界級的遊牧城市亦有不少挑戰。首先,在簽證與居留制度方面,目前台灣缺少專門針對遠端工作者或數位遊牧族的長期居留/簽證制度,相較於泰國等已推出或擴展的方案為劣勢。

至於在品牌與國際認知度,台灣尚未在國際遠端工作社群中形成「我也要去台灣工作+度假」的強烈品牌選擇。而生活成本與選址多樣性方面,以台北為例,成本偏高可能削弱吸引力;若只聚焦台北,可能無法與成本更低、生活方式更彈性的城市競爭。

台北101大樓一景。陳之俊攝。圖/台北101大樓一景。陳之俊攝。

再來是旅遊休閒資源整合。雖然台灣自然與文化資源豐富,但在「遠端工作者旅遊+生活體驗」定位上,與那些海島、度假城市相比,可能缺乏明確的Workcation品牌化設計。

另外,台灣的社群建構與生態鏈也未成形,只能說,遠端工作者不僅要有空間、網路、住宿,更期待與共同工作者、創作者、當地社群交流,目前台灣這方面仍待強化。

延伸閱讀

不進辦公室真滾蛋?疫情WFH上班累,員工遠距在家工作效率大減

台灣如何爭取成為Workcation城市?

因此,倘若台灣要吸引數位遊牧工作者前來,就需要推出「遠端工作者簽證/居留方案」,降低門檻、延長停留期,並提供稅務、醫療、工作空間等配套。另外,也要將城市品牌再定位,如針對「亞洲華語圈+創意/科技+生活方式」作為定位切入,強調「在台灣,你能與亞太創意圈連結,同時享受深度生活體驗」。

取自Unsplash。(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另外,也不必限於只推銷台北,可選擇成本較低、生活質感高、旅遊休閒資源強的城市(如台中、高雄、台東等)開展Workcation試點。同時鼓勵創作者、遠端工作者、創業者在台灣聚落形成,打造Meetup、共享辦公、異地工作體驗套餐(住宿+辦公+體驗活動)。

若再貼心一點,可為數位遊牧者設計「工作日+探索日」模組,例如週一至週五辦公,週末在鄉鎮/自然體驗,讓城市不只是辦公地,而是生活+旅遊型基地。

總之,Workcation城市並非僅為旅遊替代方案,而是全球工作模式從「僅僅在公司」往「可在任何地點」轉移的產物。對城市而言,這是人才吸引、產業轉型、城市再造的新契機。值得大力推行。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混合工作模式讓市區沒人氣?美閒置辦公室大增2改造方案最熱門
有員工抱怨公司愈成功?疫後主管4心法不讓同事WFH變「泥人」
單身沒小孩被拗加班合理?網曝主管情緒勒索因「員工能力不好」
寶島眼睛

寶島眼睛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