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有南京路、廣州街,京都街、青森路等國外城市成為道路命名新風潮

不再只有南京路、廣州街,京都街、青森路等國外城市成為道路命名新風潮 圖/台南市政府近年將新設道路以國際友誼城市命名,照片為京都路。取自Google街景。
作者:寶島眼睛
日期:2025-10-30

早年,銜政治之命,許多大陸的城市名稱,充斥在台灣各大都市的路名,致使滿城盡是南京路、漢口街……,然而如今,台南市政府為彰顯國際交流,在新闢的道路或工業區、重劃區,以姐妹市或友好城市名稱命名道路,包括日本、美國、立陶宛、南韓、法國等國,因而出現了京都街、青森路,而引起熱議!而到底,以外地城市作為道路命名元素,對還錯?

回顧台灣各大都市,在1960-70年代,許多道路名稱借用了中國大陸省市、名山大川、外蒙古地名等,如「庫倫街」、「西藏路」、「敦煌街」等,這其來有自。當時台灣處於「中華民國」對中國大陸擁有主權視角下,使用大陸地名在路名中具有象徵「中華統一」、文化連結的意涵。

其次,以大陸城市名命名台北等都市道路,有助於強化「中國地理知識」或「中華文化地理版圖」的體認。雖然這種做法在都市化初期具備一定整合理解與文化共識,但也被批評過於政治化。

台北市道路多以中國大陸城市名命名,圖為台北市的廣州街與昆明街。取自Google街景。圖/台北市道路多以中國大陸城市名命名,圖為台北市的廣州街與昆明街。取自Google街景。

有趣的是,近年來,在城市外交、地方品牌行銷與都市更新語境下,不少縣市政府在新開發區、重劃區或新設道路,採用了姊妹市或友好城市作為命名來源。例如在台南市,於重劃區內出現如「西柯汶納街」「紐奧良路」、「托倫斯街」等,其目的不外為「彰顯國際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外交能見度」「為地區帶來品牌加值」。

而以國際都市為道路命名元素,好處是可以彰顯國際視野、提升城市品牌。畢竟若該國居民或旅客看到「紐奧良路」「托倫斯街」便會產生「這裡是有國際交流或設計思維的地方」的印象。這對於提升在地招商力、旅遊力、品牌辨識度有正面作用。在城市宣傳、都市更新案中,這些名稱也可作為「國際元素」的視覺符號,增強區域賣點。

其次,命名中採用姊妹市名、有助於強化該城市與國外友好城市的互動。例如可以在該條道路或街區舉辦節慶活動、國際交流、旅遊推廣等,藉由名稱作為對接點。這對於提升城市的城市外交能量。

延伸閱讀

台南三井二期2026開幕爆百貨戰!2萬坪240品牌贏新光小北門?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以城市為城市道路命名,亦有潛在的缺點與風險

但,這樣的作法,亦非全無缺點。首先,這會有在地性弱、地理脈絡失連的缺點。有媒體就指出,台南市部分以國際城市命名的新道路,居民認為「來路不明」:「住在『西柯汶納街』或『紐奧良路』,卻無法理解該名稱與本地地理文化有何關係」。

這種命名雖具國際風,但容易因缺乏在地文化根基、民眾共鳴而被視為「取名為了取名」的形式行為。地方住戶可能感到無法認同或缺乏歸屬。當命名未能與地方地誌、歷史、社群記憶相連結時,反而可能削弱地名作為地方記憶載體的功能。

其次,會文化語意不明與諧音問題。部分街道名稱在諧音、字型、語感上令住戶困惑或反感。例如新重劃區有「青森」、「弘前」、「那珂」等地名改編,因響音、語感與當地語境不協調,反遭議員質疑缺乏意義。

台南市南區喜樹灣裡重劃區中的「青森街」,有民眾認為諧音「輕生」惹議。取自Google Map。圖/台南市南區喜樹灣裡重劃區中的「青森街」,有民眾認為諧音「輕生」惹議。取自Google Map。

第三,把城市名或國外姊妹市名稱導入本地街區、重劃區,需要一定的規劃與宣傳成本,如路牌更換、地圖更新、導覽系統同步、民眾解說等。若地方後續缺乏配套、活動或交流維繫,該名稱持久力或影響力可能大打折扣。

此外,若只是淺層引用國外城市名,而未伴隨實質姊妹市活動、交流或合作,則該命名可能變為象徵性而非實質鏈結,降低其效益。地方政府需有制度機制維繫「命名→交流→效益」的完整迴路。

延伸閱讀

Workcation正夯,台灣有沒有機會躋進世界級的數位遊牧城市?

如何兼顧國際化與在地連結,值得城市思考

因此,各縣市在為道路命名時,應確保「命名來源」的透明與意義清晰。也就是在決定以哪一個友好城市或姊妹市為命名來源前,應進行公開說明,包括:該城市為何選擇、與本地的合作脈絡、命名後預期達成的目標(如文化交流、旅遊推廣、招商合作)。這可增強命名的說服力與共鳴。

另也要兼顧在地文化、語感與地名脈絡。命名不宜僅為「國外城市名+路」的簡單套用,應考慮在地語境、居民語感、地理位置、歷史延續。例如在重劃區可加入「友邦城市名+區域特性/街區主題」,或在路名附註中文說明,建立連結。

同時亦要有建立命名後續配套與交流機制。畢竟命名只是起點,但若伴隨姊妹市交流、文化節、旅遊導覽、品牌合作等實質行動,能讓名稱具體化、落地化。且地方應定期檢視命名效果,是否有提升城市能見度、旅遊量、產業鏈結等。這樣命名便不僅是符號,而成為城市治理/城市品牌策略的一環。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最後,慎用命名而避免過度混用或過快變動。若地方在不同開發區、大量採用不同國外城市名,容易造成地名過於碎片化、辨識混亂。建議命名策略應有整體規劃,並維持一至兩條主軸(如「歐洲城市」、「亞太設計城市」),以形成記憶點。此外,過快更名或頻繁變動也會提高管理成本、居民反感與認同缺失。

總之,城市或街區命名,從來不只是交通導航或地理識別的功能,更承載城市記憶、文化認同、品牌建構與治理策略。因此,命名策略應成為地方政府都市治理與品牌塑造的有機部分,而非孤立操作。唯有當命名背後有清晰策略、有在地連結、有實質配套,城市命名才能從「符號」提升為「價值」。

期望台灣各城市在新的命名浪潮中,不忘地理-文化脈絡的根本,又能巧妙運用國際鏈結,真正讓「路名即城市名片」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利器。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交通台南市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南西市場全新開幕|百年古蹟 × 必吃美食 × 潮流甜點懶人包
你家是下一個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害竟是一般水災十倍至百倍?
2025米其林名單「台南連4年槓龜」掀議!饕客:不要拿星最好
寶島眼睛

寶島眼睛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