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火箭成功升空,為台灣太空人才及產業關鍵里程碑
圖/淡江大學航太系11月23日成功發射第4支探空火箭「淡江二型」。淡江大學提供。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淡江大學近日成為學界與產業界的焦點!主因為其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太空科技實驗室」所研製的第四支科研探空火箭——淡江二型,於2025年11月23日上午6時46 分,在屏東縣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飛行時間達38秒、估計射高超過7公里,並成功驗證其航電系統在高速與強烈震動下的即時傳輸與穩定性。
這項成就,不僅展現淡江大學在太空領域的科研實力,也突顯其教學品質、學生實作能力與產學合作的整體能量,更進一步代表台灣大學在「太空運輸」這一太空產業關鍵環節的突破,彰顯台灣在全球太空科技版圖中的價值與機會。
科研火箭專案,彰顯從理念到實飛的飛躍
淡江大學航太系從2017年成立「太空科技實驗室」以來,即致力於從無人飛行載具、航電導航、系統控制,到探空火箭的設計、製造、試射。此次「淡江二型」為該校第四支科研探空火箭,其研發脈絡,尤其值得細看。
由於台灣至今在「太空運輸」這個產業鏈節點仍有較大缺口,尤其是探空火箭及其航電、遙測、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故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在科技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政策支援下,推動學界執行科研火箭研發專案。而淡大獲選為其中代表性學校之一,並透過教學、研發、飛試三階段整合。
據了解,本次發射的「淡江二型」主要任務為,一、驗證航電系統在推進燃燒、強烈震動、離地飛行與遙測回傳環境下的即時穩定性能。二、積累探空火箭研發經驗,為未來滾轉控制、段節分離、空中二次點火等更高階技術奠基。
此次「淡江二型」由約30位學生組隊完成,總重52.3公斤、全長2.22公尺、採用固體推進劑 RNX、平均推力2765牛頓、燃燒時間約8.5秒,總衝量近26000牛頓秒。

雖然推進燃燒區段僅數秒,但整體系統目標在於飛行後期的遙測回傳與數據穩定傳輸,並成功射高7公里以上,符合任務設計。
淡江大學航太系前主任 蕭富元指出,學校長年累積 RNX 燃料使用與火箭試射經驗,已被選為國科會「台灣盃火箭競賽」公版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從「淡江一型」「Jessie」「Polaris」一路至「淡江二型」,每一代探空火箭皆為技術累積的平台。從初期強化燃料、箭體與推進系統,到本次重點落在航電通訊與遙測系統的驗證。
此一循序漸進的研發方式,不僅符合教育與科研的並行思維,也印證淡江大學在火箭研發領域已具梯次性、系統化的教學+研發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