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火箭成功升空,為台灣太空人才及產業關鍵里程碑

淡江大學火箭成功升空,為台灣太空人才及產業關鍵里程碑 圖/淡江大學航太系11月23日成功發射第4支探空火箭「淡江二型」。淡江大學提供。
作者:寶島眼睛
日期:2025-11-25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淡江大學近日成為學界與產業界的焦點!主因為其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太空科技實驗室」所研製的第四支科研探空火箭——淡江二型,於2025年11月23日上午6時46 分,在屏東縣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飛行時間達38秒、估計射高超過7公里,並成功驗證其航電系統在高速與強烈震動下的即時傳輸與穩定性。

這項成就,不僅展現淡江大學在太空領域的科研實力,也突顯其教學品質、學生實作能力與產學合作的整體能量,更進一步代表台灣大學在「太空運輸」這一太空產業關鍵環節的突破,彰顯台灣在全球太空科技版圖中的價值與機會。

科研火箭專案,彰顯從理念到實飛的飛躍

淡江大學航太系從2017年成立「太空科技實驗室」以來,即致力於從無人飛行載具、航電導航、系統控制,到探空火箭的設計、製造、試射。此次「淡江二型」為該校第四支科研探空火箭,其研發脈絡,尤其值得細看。

由於台灣至今在「太空運輸」這個產業鏈節點仍有較大缺口,尤其是探空火箭及其航電、遙測、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故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在科技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政策支援下,推動學界執行科研火箭研發專案。而淡大獲選為其中代表性學校之一,並透過教學、研發、飛試三階段整合。

據了解,本次發射的「淡江二型」主要任務為,一、驗證航電系統在推進燃燒、強烈震動、離地飛行與遙測回傳環境下的即時穩定性能。二、積累探空火箭研發經驗,為未來滾轉控制、段節分離、空中二次點火等更高階技術奠基。

此次「淡江二型」由約30位學生組隊完成,總重52.3公斤、全長2.22公尺、採用固體推進劑 RNX、平均推力2765牛頓、燃燒時間約8.5秒,總衝量近26000牛頓秒。

淡江大學「太空科技實驗室」研製「淡江二型」火箭11月23日於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飛試。淡江大學提供。圖/淡江大學「太空科技實驗室」研製「淡江二型」火箭11月23日於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飛試。淡江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

2025大學招生缺額創五年新低,私立大學竟比國立大學還吃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雖然推進燃燒區段僅數秒,但整體系統目標在於飛行後期的遙測回傳與數據穩定傳輸,並成功射高7公里以上,符合任務設計。

淡江大學航太系前主任 蕭富元指出,學校長年累積 RNX 燃料使用與火箭試射經驗,已被選為國科會「台灣盃火箭競賽」公版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從「淡江一型」「Jessie」「Polaris」一路至「淡江二型」,每一代探空火箭皆為技術累積的平台。從初期強化燃料、箭體與推進系統,到本次重點落在航電通訊與遙測系統的驗證。

此一循序漸進的研發方式,不僅符合教育與科研的並行思維,也印證淡江大學在火箭研發領域已具梯次性、系統化的教學+研發模式。

最重要的是,這次實飛成功,不只是一次單純的火箭發射,更象徵台灣私立大學在高端太空運輸研發領域的突破。對學界而言,它是一座可視為「從教室到發射場」的橋梁;對產業而言,它代表台灣具備從基礎研究、技術驗證到人才養成的完整鏈條。此外,此專案亦為未來深化台灣在太空產業鏈「運輸段」的可能奠下基礎。

淡江大學教學與人才培育,為科研與課程的融合寫下里程碑

談科研成就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淡江大學如何將教學與研發緊密結合,形成「教研致用」的校園文化與人才養成機制。

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所開設的研究領域包括:振動與流固耦合、無人飛行載具、航電導航與系統控制、太空科學與技術、計算力學等。

學系同時強調航空與太空兩大專業並重,教學內容從飛機結構、空氣動力學、引擎推進、電子導航系統,到衛星與太空梭的地外航行、遙控與探測任務需求。

此外,該學系在 2017 年即成立「太空科技實驗室」,成為國內第三所具備設計與製造大學規格火箭能力的學校。

團隊成員進行火箭最後檢視與組裝。淡江大學提供。圖/團隊成員進行火箭最後檢視與組裝。淡江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

輝達確定驚險落腳台北,給有意爭取大廠進駐的各縣市上了可貴一課

據了解,淡江大學意會到航太領域非僅理論,更需要實作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課程中安排大量實作專題、團隊合作、串聯工業實習。因此,學生不只是上課,還親手參與火箭製造、動態分析、航電系統開發、飛行測試等環節。這種「從零設計到實飛」的教育模式,大大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與實務經驗。

實例而言,「淡江二型」的研製團隊即由學生主導設計、製造、試射。這種教育模式顯著提升學生在真實科研情境中的參與度。

  不過,淡江大學除了航太領域的專業教學,其整體教學品質亦獲得肯定。據了解,該校相關系所課程與產業密切連結,學生畢業後多能進入航空、航太、資訊電子等相關產業。學校亦積極辦理國際交流、產學合作,提升學生視野與實務能力。並多次獲得遠見雜誌評比為企業最愛私立大學第一名—反映其師資、課程及就業實績的「產學鏈結」深度。

總之,這次火箭研發成功,不僅是科研成果,也可視為學校「教學能量」的體現。學生從課程進入實作,最終站上發射場,這樣的經驗本身即為高品質教學的重要指標。

「淡江二型」探空火箭造型。淡江大學提供。圖/「淡江二型」探空火箭造型。淡江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

不再只有南京路、廣州街,京都街、青森路等國外城市成為道路命名新風潮

從淡江火箭試飛成功,看出台灣太空產業與高教科研能量的機會與挑戰

在全球太空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台灣正著力在其中找尋突破。淡江大學此次專案即為台灣高教、科研與產業結合典範之一。

事實上,太空產業通常可分為衛星製造、太空運輸、地面設備與衛星資料應用四大領域。

其中,台灣在衛星製造、地面設備、衛星資料應用已有一定實力,但在「太空運輸」環節(含火箭發射、運載系統)長期欠缺。這也正是淡江大學火箭專案的重要意義所在:在補齊這一關鍵節點上,台灣呈現新動能。

此次淡江大學專案證明:台灣的大學不僅能在基礎研究發揮,也能在應用尖端領域(如探空火箭)中取得突破。透過高教資源、政策支持、產學合作、學生參與,形成「教學+研究+實作」的閉環。這樣的能力輸出,是台灣太空科技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

淡江大學「淡江二型」團隊合影。淡江大學提供。圖/淡江大學「淡江二型」團隊合影。淡江大學提供。

首先,在人才培育加速方面,未來的火箭、衛星、遙測、地面站技術皆需大量具備整體系統能力的工程師。淡江大學此類專案即為實務型人才儲備的重要基礎。

另外,從學校火箭研製、試射成功,可延伸至民間商用火箭、微小衛星發射服務、太空資料應用平台等商機。台灣具備半導體、精密機械等優勢,在太空運輸與應用場域佔有潛力。其次,面對全球太空產業競合日益激烈,台灣藉由大學與研究機構聯手投入可提升在區域太空生態系中的位置。大學如淡江正成為這波潮流的先行者。

台灣雖為島國,但在科技、製造、教育、研發等多項領域具備優勢。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太空產業的實力,是台灣在國際科技競賽中持續展現影響力的關鍵。淡江大學的火箭發射成功,不只是校園成就,更是一面反映台灣高教、科研、產業鏈、國家太空發展整體能量的旗幟。

 淡江大學這次「淡江二型」探空火箭的成功發射,是一場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的實踐,更是一個向外宣示台灣大學、台灣科技、自我挑戰極限的標記。從教室到發射場,從學系課程到真實升空,展現了「能教」「能研」「能實作」的三能合一。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教育新北市軟實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Workcation正夯,台灣有沒有機會躋進世界級的數位遊牧城市?
你家是下一個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害竟是一般水災十倍至百倍?
別說彰化不好玩了!一場設計展,翻轉彰化觀光沙漠污名
寶島眼睛

寶島眼睛

城市學特約編輯。

2025勤美草悟聖誕村70萬人打卡6亮點:換禮物交易所這樣玩上癮
Just For You Just For You
2025勤美草悟聖誕村70萬人打卡6亮點:換禮物交易所這樣玩上癮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