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智慧城市】

【2021智慧城市】

今年3月即將在台北舉行的智慧城市展,有許多優秀的得獎案例。《城市學》和電腦公會合作,採訪各地縣市政府、民間單位的優秀案例,帶你一窺未來智慧城市的樣貌!

打造全方位智慧教室 弘光科大培育專業照護人才

2021-03-02
文 /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積極發展智慧城市的台中,不僅在城市治理跨域運用大數據分析,臨床醫療也有領先全台的亮點。弘光科大以醫療護理與資訊科技、文創設計跨域結合,打造全國首間教學型智慧病房,以AI人工智慧為醫療照護升級,成為台中智慧城市醫療教學與產業的最佳典範。

愛沙尼亞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推廣數位政府和智慧城市,要先取得社會信任!

2021-02-25
文 / 高宜凡

被譽為數位轉型典範的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可說是該國的智慧應用先鋒,一路見證過去30年的蛻變過程。透過上屆ICF首獎城市桃園市的居中牽線,我們越洋採訪到塔林市議會主席泰利克(Tiit Terik),分享第一手的推動心得。

數位時代的小國競爭力!借鏡愛沙尼亞「數位超車」經驗

2021-02-25
文 / 高宜凡

面對全面入侵的數位化風潮,台灣該擁抱、還是拒絕?不妨看看愛沙尼亞的蛻變故事,這個東歐邊陲小國,如何在30年內彎道超車?

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連續、局部的小改變推動智慧城市

2021-02-26
文 / 李建興馮紹恩高宜凡

這幾年,推動 Smart City宛如全球城市圈的奧運競賽,也是外界檢視城市進步與否的關鍵指標,身為首善之都的台北市,這方面堪稱全台22縣市領頭羊。號稱全台最高智商 (IQ)地方首長的柯文哲,怎麼看待這股趨勢?

智慧城市四大卡關點!政府誰來負責「數位發展」?

2021-02-26
文 / 羅之盈

網路發展超過30年,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樣貌,從此延伸的智慧城市服務和科技應用,讓「數位治理」成為政府治理新顯學。台灣即將出現的「數位發展部」,有哪些阻礙和卡關點?

首份智慧城市「協力廠」調查:溝通不順、專業不足,是目前兩大痛點

2021-02-26
文 / 羅之盈

智慧城市風潮延燒多年,人們已經習慣坐公車前看數位站牌、到醫院看診先網路掛號、或上網查詢申辦公部門業務的各種表單。然而,種種智慧生活的便利應用,推廣者不只政府機關,扮演第一線執行者的協力廠商和科技公司,心中有哪些話想說?

喪父的遺憾,激發他創造新北市雲端救護系統

2021-02-22
文 / 馮紹恩

消防局的兩大任務:火災與救護。其中在救護體系,往來路上的救護車常背負人命能否即時挽回的重任,新北市政府和景立科技公司共同開發的「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成功提升該市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從7.96%提升到10.71%,並獲得2021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但這套系統出現的原因,竟來自景立科技總經理蔡政憲的喪父遺憾? 

輕軌上路免驚!高雄用智慧科技大幅減少交通事故

2021-02-19
文 / 高宜凡

2021年第一個月,剛宣布通車的高雄輕軌第二階段「大南環段」,在凱旋武昌站旁路口發生機車誤闖軌道、撞上輕軌的意外。事實上,這不是高雄第一次碰上這種狀況了。不過,這次他們已經有備而來,就是經實證可減少意外、提升駕駛安全的「智慧路口」系統!

催生本土大數據,桃園市用科技提升管「水」效率

2021-02-08
文 / 高宜凡

2020年除了疫情籠罩之外,還是台灣半世紀多來最為乾旱的一年!許多水庫瀕臨見底,不少縣市陸續減壓供水,政府更直接要求農民停灌、休耕。面對這樣的缺水困境,桃園市政府的「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統合管理平台」,試圖幫上點忙。

不只載乘客!台北無人巴士還要帶自駕車產業向前走

2021-02-17
文 / 馮紹恩

去年9月,台北夜間的信義路公車專用道上,突然多了一台「幽靈馬車」,藍色的外觀在漆黑的夜裡緩慢行駛,這正是實驗中的「自駕巴士」。這案子不但在實驗上有所突破,更是獲得今年智慧城市展中的創新應用獎!跑了3個多月,台北自駕巴士的營運狀況如何? 

環保也要科技執法,台中這系統連「空汙」都抓得到!

2021-02-03
文 / 高宜凡

用科技辨識人臉、追蹤逃犯,這幾年常成為「科技執法」的新聞素材。但台中市環保局推出一套雲端影像辨識系統,想用科技來抓中部民眾最關切的空氣汙染,他們辦得到嗎?

科技模擬火災現場!新竹市讓消防員多一次訓練、少一次遺憾

2021-02-01
文 / 馮紹恩

提到消防員,兩大救難任務一是打火、二是救護,然而細數這幾年的重大消防新聞,幾乎牽涉到打火弟兄不幸喪生的悲劇。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減少這樣的遺憾? 

花小錢做大事!金門靠18人跟科技顧好上萬盞路燈

2021-02-05
文 / 馮紹恩

身為「戰地」的離島縣金門,原先夜間都要實施「燈火管制」,島上連一盞路燈都沒有。直到1992年解除戒嚴狀態,如今全島遍佈1萬6327盞路燈,但負責維護的養護工程所僅有18名人力,他們怎麼照顧這麼多路燈? 

從東南亞紅回台灣!iKala Shoplus助微電商把時間留給家人

2021-02-24
文 / 馮紹恩

疫情迫使各國降低人民出門次數,東南亞網購人口卻激增。iKala(愛卡拉)看準這商機,不但成為Facebook深度合作夥伴,更把AI 社群電商銷售工具 Shoplus推展到當地商家,目前用戶超過17萬,今年也回過頭在台推出,協助「微電商」解決銷售痛點。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2021-01-25
文 / 高宜凡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新聞更未間斷。如何改善呢?泛亞工程的「智慧工地」科技專案,做了一次有趣嘗試。

紐約史上最嚴重的「退伍軍人病」感染,如何靠跨部門合作化解危機?

2020-11-30
文 / 書中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在全世界風行草偃,但不久前出版的《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率先發出警訊,希望大家卸下「科技有色眼鏡」。然而,看到這麼多創新又陌生的未來科技,公部門該如何因應呢?

智慧科技便利又好用,但隱私洩漏危機誰來把關?

2020-11-23
文 / 書中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在全世界風行草偃,不久前出版的《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率先發出警訊,本文提到機器學習模型根據資料產出的分析結果,其實反映長久的偏見與歧視。在忽視這些因素的情況下,「科技有色眼鏡」提倡的智慧城市,反會造成意外且負面的社會後果。

「無人車」解決了塞車,卻可能引發更多問題?

2020-11-16
文 / 書中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在全世界風行草偃,當政府單位亟欲導入各種科技解決方案時,不久前出版的《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率先發出警訊,希望讓大家卸下「科技有色眼鏡」,理性看待智慧城市背後隱藏的未知風險。首先,就從路面上愈來愈多的「無人車」談起。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TOP